要害詞:中秋節
皓月當空,中秋又至。自古而今,中國詩人老是有著濃烈的月亮情結,每當“舉頭看明月”之時,就特殊不難動情感——對月懷親,看月思鄉,邀月共杯……詩人們看月抒懷,詩何其多,而情自綿綿無盡。
一
宋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夜,是一個清風明月的美妙夜晚。
當夜,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一帶)仕進的詩人蘇東坡徹夜暢飲,直至天明,隨后帶醉揮灑神來之筆,乘興寫下一篇《水調歌頭》,同時抒發對弟弟蘇轍的密意懷念。詞是如許寫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彼蒼。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回往,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堪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該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離合悲歡,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久長,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用雄奇的想象抒寫深邃深摯的哲思,確切是一首很有溫度的千古盡唱。《水調歌頭》本是詞牌,原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只惋惜古樂掉傳了。好在20世紀8教學0年月,這首詞又由我國臺灣作曲家梁弘志從頭譜曲,鄧麗君、王菲等歌手先后演唱,熟習的旋律曾呈現在各年夜電視臺的中秋晚會上,簡直成了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節歌”。
南宋學者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他以為蘇東坡這首關于中秋節的詞寫得最好,讀了這首詞,其別人的作品都不用讀了。這般高的評價,可以想見這首《水調歌頭》在中秋詩詞中的主要位置。不外,胡仔的話仍是盡對了些,實在出自其他詩人之手的中秋詩詞,仍有大批可圈可點之作。好比蘇東坡寫作《水調歌頭》的第二年中秋節,他的弟弟蘇轍就又寫了一首出色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拜別一何久,七渡過中秋。往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堪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宣傳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惡棍,西往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照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絕對永登樓。
這首詞對明天的讀者們來說能夠比擬生疏,無妨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放在一路對讀,細心品賞一下,兩者有什么分歧風味?
蘇轍那時和哥哥蘇軾在徐州團圓,乘船弄月,喝酒歡宴,共享節日歡喜。可是節后就不得和睦哥哥離別了,臨別之際,蘇轍寫下這首情深意長的詞贈給兄長。詞的意思是說,和哥哥已經一別七年,本年有幸兄弟團聚,今天卻又要彼此分別,那無情的月亮老是一次次惹起人們的離愁,卻不願為我們停一停腳步,讓這美妙時間永遠留在身邊……蘇轍沒有像蘇軾那樣分析深入的人生哲理,只是用樸素的文字展敘和感嘆弟兄之間的離合聚散。詞中寫了久別重逢的歡樂,也寫了難舍難離的憂傷,那種奧秘而凄清的感到不需求決心襯著,不需求漂亮描述,而兄弟情深自有動人至深的心靈氣力,別有一番樸素誠摯的精微韻致。
二
圓月當空,絕對登樓,總會讓人頓生看月懷遠的感喟。同看一輪月,依靠無窮情。唐代的張九齡寫下“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時”,杜甫寫下“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王建寫下“今夜月明人盡看,不知秋思落誰家”,都是千古名句。另一位唐代詩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感嘆“最團聚夜是中秋”,更是喚起良多人的普遍共識。這首詩的前半部門是如許寫的:
萬里無云鏡九州,
最團聚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
殷文圭的名望不年夜,詩卻寫得很美麗。看起來處于靜態的月亮,在他筆下突然有了些許活躍靈動。他把月光喻為落在身上拂不下往的彩冰和灑在地上“凝欲流”的水光,營建了一種巧妙的景象和幽清的氣氛。精美而凄傷,皎潔而澄澈,寄意著一個凝重而通透的美妙境界。
中秋節別號秋夕、月夕、祭月節、月光誕、仲秋節、拜月節等,來源于上古時期,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風行于宋朝以后,所以到了唐宋詩人筆下,關于中秋節的吟唱就加倍多了起來。人們在中秋節展開祭月、弄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木樨、飲木樨酒等風俗運動,別的還有一項南方人能夠感到有點生疏的運動,就是月下不雅潮。
中秋時代,太陽、月亮和地球連成直線后,海水遭到的月球和太陽吸引的協力最年夜,因此就構成了中秋潮,此中以錢塘江潮最為壯不雅,也最為有名。前人特殊愛好在中秋時代乘興往錢塘江欣賞年夜潮。宋代詩人史達祖在《滿江紅·中秋夜潮》中寫道:“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看中六合,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碰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他把月下不雅潮寫得氣概磅礴,曠闊鼓動感動,佈滿能量和動感。
三
描述月亮的古詩,我還想給大師先容唐代詩人曹松的一首《中秋對月》:
無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
屬于曹松的阿誰中秋節沒有一絲云彩,人們仰頭共看月亮從海面升起。月光公正地灑到千家萬戶,歷來不偏照任何零丁的人家。這種萬戶同輝、全國普照的精力境界,超出了小我的悲喜得掉,表現了一種可貴的泛愛戰爭等思惟,很值得當真體味。
異樣表現了深入憂思的作品,還有唐代詩人李嶠的一首《中秋夜》:
圓魄上冷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李嶠的《風》進選小學語文講義,讀者能夠對他的名字比擬熟習。他這首《中秋夜》避開了罕見的思親懷友主題,寫出了獨到的深奧和靈敏,也很值得向大師推舉。詩人曹松看到了遍地月光都一樣皎潔,而詩人李嶠則向人們收回預警:氣象紛歧建都是晴空萬里。誰能確定千里之外就沒有狂風驟雨呢?世界原來年夜,陰晴各分歧。觀賞了皓月當空的美好,也要做好風雨兼程的預備啊。這首《中秋夜》破空而來,讓我們留意到一聲冷峻的提示,感應到一道睿智的眼光,貫通到一顆開朗的心靈……
當然,面臨明月,詩人們也不都是這么感性和嚴厲,更多的仍是浪漫的想象。宋代詩人陸游在家里弄月進迷,竟然起了一個怪動機,空想要跨著青鸞飛到洞庭湖上往觀賞月色,于是寫下一首《中秋夜半后無云而月色微淡尤為盡景》:
輕煙薄靄九霄冷,
素月渾如隔縠看。
此夕洞庭應更好,
誰能從我跨青鸞。
讀他這首詩,似乎有一股酒噴鼻混雜著月光一路在心頭彌漫。我面前恍然呈現一個搖搖擺晃的老者,輕輕瞇著眼睛,扶杖沉醉在令人嚮往的敞亮夢寐里……
實在在中秋夜想翱翔的,除了陸游,還有一位宋代詩人,就是辛棄疾。他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的下闋寫道小樹屋:“乘風好往,漫空萬里,直下看江山。斫往桂婆娑,人性是,清光更多。”詩人想象本身乘著浩大的清風飛向萬里漫空,在天上俯瞰年夜好河山,還預備飛到月亮里面砍往月桂,讓月光交流更多地灑向美妙人世。這種奇瑰情思和野蠻口吻,其實是令人驚嘆!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吟過“我欲乘風回往”,他僅僅想了一想,后來心里一遲疑,就沒有“飛”成。而辛棄疾則平添激情萬丈,直接就是“乘風好往”,比蘇東坡似乎更多了一份酣暢淋漓。
年年中秋,讀詩讀月,讀不盡的懷念,讀不盡的溫馨和美妙。月亮就像歲月的年輪,傳遞著永恒的感情,蘊藏著滄桑的記憶,注看著人人間的變遷。此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舉頭了解一下狀況那輪詩詞里的明月,我垂頭思家鄉……
四
李白的《靜夜思》我們都很熟習:“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看明月,垂頭思家鄉。”這首詩的異文浩繁,而以《唐詩三百首》中的這一版本傳播最廣。後人對《靜夜思》評價很高,贊其“直書衷曲,不著色相”“盡往雕采,純出無邪”。
實在李白還有一首讀者不太熟習的作品,描述的也是看月感念的內在的事務,標題叫《玉階怨》,詩是如許寫的:“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小巧看秋月。”後人對此詩評價也很高,贊其“怨而不怨,渾然大雅”“矜麗素凈,自是可兒”。
這兩首詩出自統一作者之手,可是為什么《靜夜思》眾所周知,《玉階怨》卻只是逗留在古典文學圈子里?其中有真意,欲辨且放言。我感到似乎有以下幾層次由:
其一,鄉愁是廣泛性的感情,宮怨則是小眾化的情感。前者可以直接找到受眾心中的一點靈犀,喚起的共識和共情范圍,也就比后者更年夜。《靜夜思》生涯氣味濃烈,有人世炊火味兒;《玉階怨》則自持傲嬌,不解平易近情也不接地氣。
其二,《靜夜思》信口開河,一看就懂,真率直接地發生瀏覽美感。其白話化的表達平實曉暢,比《玉階怨》精益求精的口語言,更有通明度。
其三,《靜夜思》扎實安穩,正確貼切,撐得住,掄得圓,擺得平,說得清楚,經得住抉剔和審閱。這首詩淡化技能,高手偶得天趣;而《玉階怨》襯托襯著,砥礪偶露行躲。
其四,《靜夜思》時效性、既視感、沉醉式的生涯特點非常凸起,此中的場景可以到處代進、很是天然真正的;而《玉階怨》的場景則闊別人群,甚至有人工虛托、苦心臆想之嫌。
其五,《靜夜思》流注著通透的古意,真誠心愛;而《玉階怨》則工巧有余,機心略重,缺乏一份素樸情懷。
《靜夜思》和《玉階怨》的對照效應,就是一個詩詞美學傳佈的代表性案例。站在玉階上空空泛洞喊幾嗓子“玉階生白露”“小巧看秋月”,這類句子美麗雖是美麗,但究竟仍是和讀者有著一種看不見的間隔感。古來佳句多隨口。吟千秋韻,寫人世味!舍此而外的各類說話技巧,只是如虎添翼的細枝小節罷了。清代學者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以為,“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天然,詩之三境也。”“清通”就是明朗通暢,“警煉”就是深入精準,“天然”就是平易素樸,不虛張聲勢。《靜夜思》在這三點上,做得都很是到位。
五
我留意到後人提到《靜夜思》時,還曾有過別的的一段群情:“李白此詩盡往雕采,純出無邪,猶是《半夜》平易近歌本質,故雖非用樂府古題,而古意盎然。”《半夜歌》是樂府曲名,現存42首,收于《樂府詩集》。此中的《半夜四時歌·秋歌》中有如許一首:“金風抽豐進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詩中的情境與《靜夜思》有著直接的血緣聯繫關係。尤其第三句“仰頭看明月”與“舉頭看明月”簡直完整一樣。但詩中“羅帳”“飄飏”“千里光”等詞仍是生疏了些,再加上李白的明星效應無與倫比,所以佚名的《半夜四時歌·秋夜進窗里》在《靜夜思》宏大的影響力眼前,也只好退避三舍。
李白之后,以《靜夜思》為題的看月詩還有良多。好比:
舉頭見明月,萬古月不老。
月圓人亦圓,人月應同好。
(明·唐文鳳《靜夜思》)
中夜起彷徨,天空月如洗。
為憶閨中人,渺渺湘江水。
(明·鄭惟廣《靜夜思》)
秋月進我牖,金風抽豐拂我床。
不風格月客,笑傲飛酒杯。
金風抽豐拂我床,秋月進我牖。
一室四海心,展轉考慮久。
(清·弘歷《靜夜思》)
而前些年,我還看到一首特別“作者”的《靜夜思》:“月明清影里,露冷綠樽前。賴有才子意,仍然似故年。”這首古色古噴鼻、中規中矩的五盡,是一款人工智能機械人“創作”的。乍一看仍是不錯的,但細心咀嚼就可以或許發明不少漏洞,凸起的“槽講座場地點”是:意象素昧平生、辭藻陳陳相因、缺乏血氣和體溫。
這款會寫詩的機械人于2017年表態央視,與來自清華年夜學、北京年夜學、武漢年夜學的三位年夜先生詩人比拼作詩,成為顫動一時的詩壇消息。機械人的“創作”道理,是事前錄進了從唐朝到清朝數千名詩人的30多萬首作品,“全部機械人體系有20多個G的體量”。也就是說,這款機械人只是經由過程海量的年夜數據剖析,從中記憶了後人作品的常用辭藻戰爭仄格律、語法句法等等紀律性的技巧,然后依據標題的現場請求停止了一些從頭擺列和組合搭配。這種擺列和搭配的修辭操練、文句淬煉、文本映像,可以做到很是美好,但并不是詩人的真正的感情和實際抒寫,無法展示詩人真正的精力光榮、智性銳度和性命體驗。
六
會作詩的機械人,記憶存儲才能比人類更高超,把握的詞匯量更豐盛,而剖析和綜合才能也加倍周全和深刻。可是回眸全部生孩子經過歷程,仍是無法防止機械制造所罕見的那種僵硬和刻板。盡管繞著圈兒說些“無一字無來歷”的“古色古噴鼻”,但如許的“寫作”畢竟無法展示獨具特性的性命體驗,更經不起坦白的魂靈詰問。就好像蓋屋子要打地基一樣,真摯的創作立場才是這屋子的地基。假如分開了地基的支持,這說話的屋子當然也就立不住了。
我們可以持續比擬以下兩首作品: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
院深人復靜,此景共誰言。
(宋·邵雍《月到梧桐上吟》)
清波收潦日,華林叫籟初。
芙蓉露著落,楊柳月中疏。
燕幃緗綺被,趙帶流黃裾。
相思阻音息,結夢感離居。
(南北朝·蕭愨《秋思》)
明代的李東陽不太愛好邵雍這一首,以為“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終不似唐人句法,而“芙蓉露著落,楊柳月中疏”卻自是詩家語。也就是說,他比擬觀賞蕭愨的那首《秋思》。不外我們作為后世讀者,可以從頭比擬一下,異樣寫月夜風景,哪一種更不難喚起心中共識呢?我小我以為仍是邵雍的五盡加倍清澈,也加倍切近人心。
盡管蕭愨的作品苦費匠思,但畢竟不如邵雍的作品自然純凈,新穎純真。詩心究竟是要有溫度、有熱量、有痛苦悲傷感的。創作尋求的高境界,實在也像武功修煉一樣,講求“以無招勝有招”,講求返璞回真。
七
葉至善在昔時寄給他的父親葉圣陶師長教師的信中,已經批駁過宋人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他說:“七個字中三個主詞,擠得夠嗆,與所表示的那種悠閑的心境也不相符”,“讀起來有迫促的感到,這與音調年夜有關系,‘破’‘來’‘弄’這三個動詞……似乎趕什么似的,來煞勿及”。
葉圣陶師長教師在回信中也表達了批駁看法:“這一句造作,不天然,‘破’字硬用,‘來’字委曲,而‘弄影’也有造作的弊病。說簡略些,這一句不克不及一會兒給人一個活躍光鮮的印象。”“弊病還在不天然,不逼真。說云‘破’,似新穎而僵硬。說月‘來’,也比月‘現’月‘露’委曲(當然,‘現’與‘露’都是仄聲,分歧用)。說‘花弄影’,風趣,可是太纖巧。”
我很贊成葉圣陶師長教師和葉至善師長教師的不雅點。“破”“弄”“來”不外就是幾個修辭上的小特技,可是妨礙的則是作品表達上的渾然語感和天然氣韻。“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這般平易作風中拔出“破”“弄”“來”之類部分砥礪,影響了全體作品的瀟灑溫柔暢。
南宋的胡仔已經寫道:“先君嘗言,坡詞‘低綺戶’當云‘窺綺戶’,一字既改,其詞愈佳。”意思是說,他的父親以為蘇軾的《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低”字應當改為“窺”字。可是“低”字雖罕見,卻有平易之妙。胡父一字之改,把清純的月亮釀成了擬人的“竊看”,似乎誤解了蘇師長教師的視角變換,不了解“佳”在何處?詞中曾經有了“轉”和“照”兩個動詞,借上“低”字如許一個描述詞來做動詞用,把月亮的行跡交接得清楚清楚,也使文字更多了一番波濤,有什么欠好?別的,假如改成“窺”字,那么就和下文的“照”字發生了語義沖突,反而前后紊亂,弄巧成拙了。
越是成熟的詩人,越是要克制住炫技的沖動,力戒浮華語,舍得露平直,回回渾厚純真的本真狀況。這種本真狀況“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八
說到看月,我特殊愛好清代詩人易順鼎的一首《天童山中月夜獨坐》:
青山無一塵,彼蒼無一云。
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
詩的意思是說青山的色彩純凈得似乎不染一粒塵凡,湛青的天空干凈得沒有一絲云彩。
天上只要一輪明月,天童山里只要一小我(指作者本身)。全詩采用白描伎倆,鮮活而逼真地抒寫了山中月夜的安靜祥和。每句的統一地位都勇敢嵌進一個“一”字,由於顛末詩人奇妙的藝術處置,不分彼此,靈動瀟灑,所以一點也不覺啰唆和重復,反而營建出一種奇特的情勢美感,兩“無”對兩“惟”,有年夜境界、年夜胸襟。全詩用豐滿的抽像相互烘托,相互豐盛。圓形和線形兩兩照顧,消息相襯,真假相生,前后對比,交相照映,並且還恰當留出了浮想和回思的美感空缺。細細品鑒,包含無窮情味。
從數學思想來思慮,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0,后兩句寫的是1,詩人在獨坐時復原到相似半導體的狀況,只要0和1兩種感觸感染方法,對應的就是二進制的存儲和盤算狀況。經由過程01遞變的二進制方法求解、design和涵蓋,把多角度的空間和復雜的世相題目,奇妙地拆解到兩個最簡練最純真的數字里停止處理。詩人的目光中刪除了各類雜亂的量數和抽象,只是保存了廣博、遼闊、細膩的本真和抽像。這種繁複的數字嵌進和鮮活的數學思想,為我們表達艱苦和駁雜的題材內在的事務,供給了求解的情感思緒和體系design的底本。
易順鼎的詩著重冷色彩,古人劉征有一首熱色彩的山中單獨看月的作品,詩題為《敦煌叫沙山弄月》,此中寫道:“月上孤伶伶,兩間唯我伴……似近身旁坐,無語唯流眄。似遠隔關山,精魂夢中現。久看如淺笑,稍露瓠犀粲。諦聽如悲歌,悄悄叩檀板。我身亦一月,月我忽相感。我向月奔來,月向我號召。我與月相容,渺渺清光眩。”劉征筆下的月亮幻化多姿,活躍心愛,那天人合一的豐滿豪情和凝重筆調營構出了佈滿生趣的天然境界,誠摯通明,暖和熱鬧,活脫安閒,還略帶一點點風趣幽默。如許原生態的佈滿生涯氣味的特性詩句,令人過目難忘。
九
清代詩人黃景仁有一首《綺懷》:
幾次花下坐吹簫,
銀漢紅墻進看遠。
似此星斗非昨夜,
為誰風露立中宵。
繾綣思盡抽殘繭,
委宛心酸剝后蕉。
三五年時三蒲月,
不幸杯酒不曾消。
這里的“三五年時三蒲月”,應用的是乘法技能。三和五相乘的積十五,詩的現實意思就是回憶阿誰十五歲的女孩在十五夜的圓月下的漂亮樣子容貌,讓手中這杯酒再也打消不了心中的相思和憂悶。這種三五得十五的表達方法,比直接闡明十五歲和十五夜,加倍親熱密意,也加倍蘊藉含蓄。
此類用法在古詩中常常呈現。好比《紅樓夢》中賈雨村的詠月詩:
時逢三五便團聚,
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
人世蒼生仰頭看。
這里的三五也是指的三乘以五,用乘積來表現“十五”這個詳細數字,也就是十五夜的意思。曹雪芹托名賈雨村的這首詩,重要是用月亮來比方賈雨村的志趣,意謂比及否極泰來,就會萬眾注視。這里用了乘法,說話加倍凝練,也把賈雨村苦心等候的經過歷程表達得更隱秘柔順轉。
南宋時代的某一年中秋,遇上陰天,看不見月亮。詩人范成年夜在詩中感嘆道:“兒女無悰坐客稀,本年孤負隔年期。誰從天上牢遮月,不論人世年夜欠詩。”(《中秋無月》)范師長教師的意思是說,本年的中秋曾經很寂寞了,成果誰還把天上的月亮給掩蔽了起來,也不論人間的人們正缺乏詩舞蹈教室意和詩情呢。這里的“欠”字也是數學思想在立意和構想上的出彩之筆,把月亮的激烈魅力表示得特殊奇怪和漂亮,並且營建出了極具映托效應的抒懷氣氛。
看月抒懷,詩何其多,而情自綿綿無盡。自古而今,詩人老是有著家傳的月亮情結。為了不“欠”月亮詩,我也寫過一首《戊戌中秋有寄》,附在本文最后,作為開頭吧:
偶然一輪秋,毋須兩地愁。
胸中月無缺,常掛在心頭。
(作者:高昌,系《中華詩詞》雜志主編、中國文明報社專刊中間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著有《我愛寫詩詞》《百年中國的情感天氣》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