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傳承多彩非遺 賦能文化去九宮格空間產業_中國網

素有“仫佬山鄉”美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近年來,該縣認真做好非遺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工作,讓非遺“活”力四射。

挖掘整理非遺資源

“哥妹鵲橋來相會,交流湖水蕩漾歌聲飛;雖然分別情還在,燕子飛去又飛回。”日前,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龍湖公園九曲橋上,青年男女唱起非遺仫佬族古歌,慶祝“走坡”民俗活動,清脆悠揚、飽含深情的曲調吸引了眾多游客。仫佬族古歌又叫“隨口歌”,以口傳心授或者手抄歌詞本世代傳承,歌詞獨具特色的同時又極易失傳或被人遺忘,因此加快對這類非遺資源的普查整理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持續挖掘、搜集非遺項目線索,涵蓋民間文學、民俗、游藝、民間音樂等十大類1015項,并積極做好非遺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97項。其中包括仫佬族依飯節、仫佬族古歌在內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0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5項個人空間

大力建設非遺傳承平臺

“要做出一個好的煤砂罐,必須找準拉坯的圓心,手上的力道要掌握分寸,使罐體厚度均勻,形態美觀。”在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傳習基地,70歲的煤砂罐制作手藝人吳昌術用自己的雙手傳承這門流傳數百年的手藝。2012年廣西把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此之前這一手藝瀕臨失傳。在當地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吳昌術在自家屋后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傳習基地,給當地愿意學習這一技藝的年輕人搭建了平臺。

像這樣的非遺傳承基地、場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還有很多個。截至目前已經建成自治區級生產性保護示小班教學范基地2個,自治區級生產性保護示范戶1個,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1個;對已建成的仫族舞草龍傳習所、仫佬族剪紙技藝傳習室、仫佬族非遺展廳等非遺展示平臺實施常態化開放,開展非遺傳承培訓,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

重視發展非遺產業

四把鎮雙寨村中寨分享屯的謝秀榮13歲開始私密空間跟祖母張氏、母親劉氏學習刺繡技藝。2011年5月,她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仫佬族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以來,我已經舉辦了31期仫佬族刺繡培訓班,參加培訓人數達1745人,很多人學會了仫佬族刺繡技藝。”談起刺繡帶給當地的變化,謝秀榮滿臉驕傲,在謝秀榮看來,仫佬族刺繡不僅是本民族文化的載體,還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現在村里的婦女白天做工,晚上聚集起來繡背帶心,然后拿到市場上出售。”

對非遺的開發利用不僅是保護傳承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刺繡服裝廠、仫佬土布染制廠、葡萄酒廠、米粉加工廠等非遺產業應運而生,一些非遺產品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民間藝人依托非遺產業成為當地依靠技藝致富的示范戶和帶頭人。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